打印

[爱情] 倩女幽魂I:妖魔道

0

倩女幽魂I:妖魔道



片 名:倩女幽魂I:妖魔道 Sinnui yauman (1987)

译 名:Chinese Ghost Story, A(1987)

导 演:程小东 Siu-Tung Ching  

主 演:张国荣 Leslie Cheung  ....  Ling Choi Sin

    王祖贤 Joey Wong  ....  Lit Sin Seen

    午马 Ma Wu  ....  Yin Chek Hsia

    胡大为 Dawei Hu  ....   

    蒋金 Jin Jiang  ....   

    林威 Wai Lam  ....  Hsia-hou

    刘兆铭 Siu-Ming Lau  ....  Tree Devil

    王晶 Jing Wong  ....   

    薛芷伦 Zhilun Xue  ....  Ching

上 映:1992年06月26日 ( 芬兰 )更多地区

地 区:香港  

对 白:粤语  

评 分:7.5/10( 1788票 )

颜 色:彩色  

声 音:

时 长:98 分钟

类 型:恐怖 爱情 动作 奇幻  

分 级:美国:Unrated 瑞典:15 英国:15 西班牙:T 芬兰:K-16 阿根廷:16 西德:16  

链 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093978/

剧 情:

  漆黑的夜晚,书生宁采臣前往郭北县收帐,怎奈帐簿被雨水淋透,四周荒山野岭,只好投宿传说纷纭的闲若寺。夜半时分,采臣邂逅了弹琴少女聂小倩,不顾道士阻拦和树姥姥的迫害,彼此深爱着对方。原来小倩乃一游魂野鬼,其命运被树姥姥所掌握,为救小倩,采臣求助于侠义道士燕赤霞,几经艰苦……人鬼情未了又能奈何?

  本片取材自《聊斋》的人鬼间不能圆满的爱情故事。李翰祥导演在六十年代曾拍过同名影片(已故“金马影后”乐蒂饰演聂小倩),并轰动一时。此次重拍,徐克邀请当时的新锐导演程小东执导,果然他不负重望,把素衣长发的聂小倩拍得袅娜飘逸,奇美迷人,把男主角宁采臣塑造得正直憨厚重情义,连树妖“姥姥”也经过巧妙构思:身着宫装,忽男忽女,一根舌头几丈长,铺天盖地到处伸缩纠缠。其材料只不过是两块海绵加帆布,但是拍得有动感,活灵活现的,也为此耗费不少人力物力。本片不仅人物造型搞得新颖别致,连景象也是奇幻多姿,凄美浪漫,同时运用特技把武功推向神奇境界。这部精心设计的商业片,在艺术性与娱乐性方面得到很高评价,名列当年十大卖座片的第三名。还当选一九八七年港台十大佳片冠军和八十年代台港十大名片之一,许多次参加国际影展。一九九零年和一九九一年,徐克又拍摄了续集《人间道》和《道道道》,虽然票房不俗,但论口碑及成就,则远不如第一部。《倩女幽魂》这个老套的爱情故事大受欢迎,带动了影坛“跟风”拍“人鬼相恋”题材的潮流,大批影片如《金燕子》《画中仙》争相出笼,女星王祖贤更成为凄艳女鬼的最佳代言人。

  《倩女幽魂》的旧版中的聂小倩一角由已故“金马影后”乐蒂饰演,她的扮相甚具女鬼的风采,而在新版中,小倩改由个头高挑、外型颇为现代的王祖贤来演。徐克在物色人选时也是慎之又慎,曾接洽过多位港台女星,但均不满意,最后打算请日本当红女星中森明菜来演,又担心本土观众不满,就在举棋不定之际,王祖贤自荐来试镜,原本对她不抱期望的徐克看了她的定妆照后大为叫好,虽然王祖贤与男主演张国荣个头相似,演起感情戏来比较困难,但一向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徐克对这两个演员都不想舍弃,两人演对手戏时就靠摄像机来迁就。王祖贤面对这一挑战,曾作了不少准备工作,一方面观看旧片,用心揣摩乐蒂的演技,一方面勤练兰花指、金莲步,呈现古代女子的摇曳身姿。在她的努力下,哀怨女鬼聂小倩这一人物被她塑造得楚楚动人,倾倒无数观众,也奠定了她在影坛一线女星的地位。1997年,徐克又再一次把《倩女幽魂》重拍,制作成功画片,令众多为此片痴迷的观众得以鸳梦重温。

  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人鬼之恋,再加上当时最先进的电影特技,86年的《倩女幽魂》从影片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极致!作为徐克电影工作室的创业作,该片创造了当年香港电影票房的神话。同时也使得众多片商羡慕不已,并由此掀起了争拍古装鬼片的热潮,《画中仙》《射日》《千年女妖》《阴阳法王》等鬼片纷纷出笼。但这些跟风之作无论在制作水准上,还是在票房成绩上都不能与《倩女幽魂》相提并论。而《倩女幽魂》的创作者徐克、程小东也因该片实在太成功,而不敢贸然拍续集。其实在影视界,成功的影视剧拍续集是早有风气的。象徐克电影工作室出品的《英雄本色》《黄飞鸿》《笑傲江湖》都拍了两集以上的续集,但这些影片的续集都是第一集成功后马上开拍续集,而《倩女幽魂》则是过了三年之后,才有拍续集的计划。

《倩女幽魂》中的喜剧因素

作者:秦里

  研究一下“倩女幽魂”中的喜剧因素。这部集爱情,鬼怪,恐怖,打斗于一体的电影,在我看来真是一部经典,其中无时不刻都忘不了加一点喜剧色彩,实在是高手的作品。

  很喜欢喜剧,特别是轻喜剧。据“美的历程”上说,中国文化中一个鲜明的特点,便是强调矛盾中的和谐,而西方美学更欣赏矛盾所造成的悲剧。在香港电影中,这种喜剧性格更为突出,不要说周星驰式的纯粹搞笑,就是其他种类的影片,也不忘在紧要关头或悲壮时刻,开一点玩笑,一副大事化了,不必太认真的态度. 

  最成功的两位香港明星,成龙与周润发,都具有典型的喜剧才能。成龙敏捷的身手中,总有一两招搞笑套路;周润发无论是演黑社会的小Mark哥,还是通天赌圣,从来都不是严肃的面孔,总要嬉笑一番。

  喜剧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出乖露丑搞笑的人,内心里都将自己看作小人物,即使有一两种绝技在身,或是身居千人捧万人和的要职,却有一种平常心,并不愿将自己太当回事,所以才敢于嘲笑自己,才敢于耍宝。

  这是英雄本色中最难得的一种,是英雄却不以英雄自居,可以活得更轻松一些。

  “倩女幽魂”中的书生,“亭亭玉立,两袖清风,花拳绣腿,一无所成”,是个替人讨债的倒霉鬼,偏有一副侠肝义胆,又是多情种子,又有极好的运气,与人们印象中传统的书生相比,虽不是大智大勇,却更可亲可近。

  而电影中的大侠,看起来威风凛凛,确是棉花心肠。这样两个人去救一位美女,当然会很好看。

  甚至影片中的吸血鬼,与其说是吓人的,还不如说是让人笑的,总想去吸那书生的血,可是总差一点点。

  但这并不是一部喜剧电影,好就好在,这是一出正剧,该说该斗该爱,都是认真的,甚至动用种种手段,制造出恐怖片的气氛,动作片的效果。喜剧,只是自然地夹杂在其中,无所不在,可是并没有任何专门的场景。

  喜剧界好像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关于戏的观念,一派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现实主义,要以真情实感,千方百计引观众入戏;另一派是布莱西特,主张提醒观众,戏只是戏,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我看来,“倩女幽魂”中的喜剧效果,便是在提醒观众,嘿,这是作戏,不必太认真,因而观众时而沉浸在戏中,时而又被踢出戏外,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

  或又是在提醒观众,生活其实不必太严肃,在大悲大忿之时,耍一点喜剧的滑头,正是你我这种小民的为生之道。

那已经逝去的风骨——再评邵氏老片《倩女幽魂》

作者:王崴

  1959年李翰祥导的《倩女幽魂》,整个片子只有80分钟多一点,属于比较短的一类了。聊斋中的聂小倩一节,本来就不长。加上电影又把后三分之一截去,故事只剩下三个主角,两场转折。然而李翰祥就是在这样有限的情节里,铺排出所有角色的前后际遇,设置起一整个丰满的幻想空间来。

  看了这1959年的版本,才发现徐克后来的重拍版中,主要的情节、人物和场所,李翰祥早在30年前就给他预备下了。那个水阁、那些檐铃、那座古庙的上下楼梯、那场森林里的追逐……徐克的创意,主要只是加了黑山老妖那一场全武行而已。当然必须承认徐克在气氛的营造上有自己独到的地方,新版的鬼气森森确实做得到位,然而李的版本自有他的魅力,而且是我们今天绝少有缘碰到的那种魅力。

  这种魅力,就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入世的,世俗的鬼魅氛围。比方说姥姥初次见到宁采臣时的那一场斥责,“登徒子”那一大套,学究冬烘之气十足;在现在的鬼片里,根本不可能看到。

  现在的香港包括内地鬼片,基本上被欧美化或日本化了。鬼魅变成了完全与现世隔绝的造物,所追求的那种效果,是杳冥无际,缥缈无踪,幌兮惚兮的感觉。平心而论,这种感觉确实比较适于电影表达。但中国传统的鬼怪观念,是一种世俗的另类的性格,例如像《聊斋》里的多个故事,人与鬼之间建立在日常读书、冶游、宴饮之间的交往——鬼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是以比较特殊形式存在的普通人,这个才是中国鬼文化的基调。

  所以在李的那个版本里,乐蒂的闺房里可以挂满字画,而徐克的版本里就只能四壁皆空;包括聂小倩的那幅画,李的版本里是中国画法的鸳鸯,徐的版本里就是美女洗头,像极了日本风格的浮世绘,而画上题的四句诗更说明问题。

  李版:十里平湖绿满天,玉簪暗暗惜华年。若得雨盖能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

  徐版: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对月形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

  这四句诗中,最后一句未变,第三句是咏画中物,也都罢了。惟有前两句对比。“玉簪暗暗”与“寸寸青丝”,一个是头饰,一个是头发本身;“绿满天”与“霜满天”,一个是外在的植物荣枯,一个是宇宙本身的天气变幻。整个诗的内容变得更加缥缈了,虚无了,出世了。用现在流行的鬼神观来看,当然是徐克的诗,在惟美主义上更高一筹。但李翰祥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化的大家,他的创作,自然有他的精神源本。

  回到前面的结论,事实上当代的恐怖片和动作片,在很大程度上,受欧美和日本的影响,比李翰祥的年代要深得多。以燕赤霞的扮相为例,他那一身剑客装束,从头上的兽皮,到身上的披风,看惯了新派武侠的人,今天看来也许可笑,但实际上那正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侠客形象,从戏台上的武生,到《七侠五义》等古典侠义小说的绣像插图,里面的侠士都是这种装扮。倒是我们现在观念中的侠客形象,那其实是从日本的武士片中来的。徐克的新版三部曲中就用足了这种形象,尤其是《人间道》中张学友扮演的那个的知秋一叶,连名字都日本化了。包括后来的《东邪西毒》,都是这种风格的形象设计。

  影片中的舞剑,李版的燕赤霞是一招一式清清楚楚使的,徐版则用眼花缭乱的剪辑手段弄得如同一场MTV。看李版的舞剑,更像看《群英会》或者《霸王别姬》那样的旧戏,在舒缓的动作中传达美感。而徐版,包括以后所有的新派武侠,则全部追求一个“快”字。我现在不好评论哪个优哪个劣,因为我的口味,实际上也早被新派化了。但是我总觉得,有一些古典的动作的意境,曾经具有一种独特美感的东西,如今再也看不到了,也没有人去在银幕上复现,这多多少少,总是一件让人惋惜的事情。

  其实那一代人又何尝没有去努力挽留呢?然而最终总是失败。上世纪80年代之后,李翰祥和胡金铨都试图把那一代的文化风骨重现,然而没有一次成功的记录。《阴阳法王》宣告了世俗鬼文化和传统武侠风格的衰落,而李翰祥精深的考古知识也只能一部复一部地用在晚清片里,倒成了现代清宫戏的滥觞。现代中国的影片中,处处都可以见到的,全是这三个趋势:侠客的武士化,鬼怪的缥缈化,动作的MTV化。

  那已经逝去的风骨,如倩女幽魂般,不可挽矣。



[ 本帖最后由 bbs12345 于 2016-7-25 15:51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6-3 12:37